Thursday, March 23, 2006

228 的省思

228 的省思 - 「族群平等」的社會空間向度及營造

賀昌申/密爾布瑞

細察日前於台灣成立的「反操弄」、「反撕裂」、「反歧視」族群平等行動聯盟的共同發起人名單,除了由侯孝賢、林懷民、朱天心領頭的藝文界,李昂、李元貞、胡台麗等婦運健將、政界人士以外,尚有一批建築都市規劃學界及社區城鄉營造的菁英,諸如夏鑄九、劉可強、畢恆達、王鴻楷及簡學義等。由於彼等之介入及監督,相信中華民國台灣政府在未來營建社會、都市空間的決策過程中,當不致流於威權時代的專制暴力操作;又由於該營造菁英也曾經歷過社會運動及都市重建過程當中,如何協調民主時代公投集體暴力的反向負面運作,且深知政治人物因為資本至上而冠冕堂皇的架構空洞修辭學,來爭取選票同情的辯護、勸說、煽動的伎倆,因之,就如何維護「族群平等」及給予各既成族群(本省、外省、原住民、女性、同志、工人、殘障等等)一定的社會地位及空間,如何容許族群合理營造棲息地,將不成問題。

基本上,夏、劉均出自柏克萊加大建築系所,返台任教於台大城鄉所,不同於一般建築系所世代師承只搞美學形成,而不深究空間權力的規屬性,及一般建築師的「御用」情結(拿誰的錢就做誰的工,房子蓋的富麗堂皇,就是宮殿)的急就章;夏、劉以其改革批判的知識分子精神,並不以停留在象牙塔為自豪,反而帶領學生同儕積極地介入參與社會運動;諸如老舊眷村拆除老人安置問題、無殼蝸牛運動及社區整體計劃。而畢恆達則是研究女性空間的學者,對於公廁使用平等的問題巨細靡遺的做過研討。王鴻楷及簡學義則為留日與本土的建築設計者,知名的設計作品如宜蘭厝,設計重點並非大規模的拆了老舊民宅,或是濫用山坡屯墾地,反而是以維護歷史的情懷來思索如何保留原來農田鄉下古厝及家族的倫理精神,做為設計的出發點及終結,一種尊重而已。

如果說「族群」的和諧,就是大家擺「面子」問題,對各人的來處、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做適當的尊重,而住屋、建築又是我們身體空間向外的延伸,那麼,對於每一個人族群的社會空間,小到每一個人工作的小隔間,大到都市及國家在國際社會的存在,都不能夠忽視才是!

金山論壇 2004-02-29

Copyright © 2003 WorldJournal.com All Rights Reserved世界日報網站版權所有,轉載必究。

http://www.worldjournal.com/wj-forum-news.php?nt_seq_id=925111&sc_seq_id=83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